網上有很多關于移動pos機帶出國,德國人想要什么樣的移動支付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移動pos機帶出國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tonybus.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移動pos機帶出國
張冬方:在德國拉開的移動支付戰局不具期待性。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不過把戰場搬到了歐洲,競爭對手沒變,搶奪陣地也沒變——中國人,這也算全球化?
有支付寶的地方,必有微信支付。
按照和德國電子支付服務商Wirecard的協議,微信支付今年11月正式著手落地德國,并逐漸在歐洲范圍內的商家進行布局。倆“老鄉”的這次異國重逢發生在歐洲。
一直以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一路高歌。對于中國的移動支付的全球化方式,艾瑞咨詢《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行業研究報告2017》總結為兩種:一是通過戰略投資,經驗輸出,入股并扶持國外本土移動支付企業。二是通過中國游客出國消費行為,向國外商家推廣移動支付服務,進而改變外國本土對中國移動支付的認知和接受度。
確實,得中國人得天下。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再加上人口基數大,中國游客在歐洲的花銷是一個誘人的數字。但這也注定了,這次在德國拉開的中國移動支付戰局不具期待性。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不過是把戰場搬到了歐洲,競爭對手沒變,搶奪的陣地還是沒變——還是中國人,這也算全球化?
更具開拓性的探討是,中國的移動支付能否在歐洲本土開疆拓土?以德國為例。
來到德國才知道,“腰纏萬貫”是用來形容德國人的。德國人至今還在使用硬幣,一分到兩元不等的硬幣鼓滿了每個人的錢包,中高檔超市Edeka甚至有用于投幣支付的機器。這個現象令買菜都可以手機支付的中國人費解——為什么要跟生活便利化過不去呢?
即使放眼全球,作為歐洲經濟發展火車頭的德國,其無現金支付發展緩慢而保守。據PwC《(德國)移動支付2017年報告:消費者究竟要什么?》(以下簡稱“PwC報告“),德國消費者對于支付方式的使用偏好,現金遙遙領先,占72%,在線支付占42%,而智能手機僅占5%。
即使是在線購物,據德國數字經濟協會Bitcom2016年數據,比例最高的居然是賬單(商家寄賬單,顧客再匯款),占70%, 其次才是電子支付如PayPal, 占67%。是否給人以原始社會的幻覺?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據艾瑞咨詢《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行業研究報告2017》估算,中國2016年非現金滲透率已經達到42.2%。
再看商家,據德國零售業研究機構EHI,2016年德國零售商的營收比例中,現金占51.3%,刷卡占45.6%,這里的卡主要是儲蓄卡,信用卡只占6.1%。值得一提的,德國不像其他發達國家信用卡消費習慣已經成熟,相反,德國信用卡擁有人數不到總人數的一半。
很顯然,德國是一個現金為王的國家,當然從趨勢上來看,移動支付在無現金化上的比例在增加,雖然緩慢。創新支付方式也在發展中,如非接觸支付等。
據數據研究機構Statista一份針對無現金支付的網絡民意調查,從2011到2016年,德國的移動支付比例由38%增加到51%, 而賬單和信用卡由45%下降到38%。
德國人想要什么樣的移動支付?
消費者不使用什么,可能意味著他們主觀拒絕,也可能意味著客觀上無合適的可用。
Statista做了一個“移動支付在德國至今沒有建立起來的決定性因素”的調查,首要原因是出于安全考慮,害怕網絡詐騙,數據偷竊等,其次是由于不夠知名的提供商,再次是認為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市場標準。
前二者可同歸結為安全考慮,德國人對隱私,個人信息保護等相當謹慎。這恰好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德國人偏好現金,因為現金不需要出具任何個人信息,最安全。
這么說來,無現金支付在德國豈不是毫無安身之處?德國博客作者,支付領域專家資葛爾特(Jochen Siegert)在接受筆者采訪時,點出了市場上殘酷的反轉劇情:“德國版Facebook,以嚴格的信息保護著稱的StudiVZ失敗了,抗衡PayPal,有更嚴格的信息保護的Paydirekt也失敗了。德國人嘴上喊信息保護,但他們卻自愿地把自己的信息奉獻給了Facebook?!?/p>
確實,即使而今歐洲恐怖主義不斷,德國人仍然質疑在公共場合安裝攝像頭,喜劇的是,他們卻在Facebook上為捍衛隱私權擂鼓吶喊。
對于另一個因素,無統一的市場標準,PwC報告做了詳細分析:德國移動支付市場有很多選擇,卻沒有建立標準,從而給消費者造成了困惑,他們自然不會主動去改變已有的傳統支付方式。自從2000年移動支付進入市場以來,一些支付試水者前赴后繼地擱淺了,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們零散無組織。
商家也處于不統一的狀態,不同商家使用不同的移動支付技術。以Girocards為例,該銀行卡可以在80萬POS機上使用,其中8萬終端機(10%)截至2015年底有NFC,而NFC是移動支付的關鍵技術。雖然這個比例在增長,但是對于移動支付的普及,很不樂觀。
那么,移動支付領域到底有無希望的星火?什么樣的星火足以燎原?
移動支付
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遠超美國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是美國的近50倍。中國享有“后發優勢”,而美國消費者依然習慣用卡。
PwC報告稱,移動商務和應用內支付(in-app payment)會促使消費者接受移動支付。超過40%的被調查對象表示,如果移動支付是被嵌入一種提供產品和服務(在線購物,手機銀行,酒店預訂,P2P等)的App中,那么移動支付就是有用的。
有用就意味著機會。
德國專家看好中國移動支付
這個機會,對于外來者中國移動支付,到底是什么?
我們可以對2004年進入德國市場的電子支付PayPal做一個回顧,它當時面臨著相似的局面。
資葛爾特談到了當時PayPal 面臨的天時地利:“當初電子商務增多并逐漸穩定之時,支付方式成為很大的問題。由于德國銀行的決策者多年來低估了電子商務,使得其借記卡當時在線上不能使用,而可以簡單為線上支付所用的信用卡,卻沒有得到足夠的推廣。其他支付方式如貨到付款,預付不夠用戶友好,而賬單支付,扣款授權雖對消費者來說很方便很安全,卻對商家并無足夠的保障?!?/p>
“面對這樣一個市場漏洞,PayPal作為第一個既保障顧客又保障商家的在線支付方式出現了。它通過使用銀行賬戶的扣款授權,實現了在德國的普及。它的成功就在于解決了顧客和商家對于安全性,普及性和方便性上的問題?!盤ayPal幾乎是在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一舉斬獲市場領先地位。
11年之后的2015年,德國的銀行們才反應過來,并推出了在線支付Paydirekt。
11年是什么概念? Statista2016年數據分析文章《Paydirekt顯然毫無機會》給出了答案: PayPal無論在品牌認知度(81%對41%),用戶數量(1720萬對65萬),還是排名前50在線商家的營收額比例上(74%對6%),都讓Paydirekt望塵莫及,也許也追悔莫及。該文章稱,Paydirekt在經歷著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怪圈:商戶只有等到有足夠多顧客時,才會提供移動支付,而對于顧客來說,只有足夠多商戶提供移動支付,他們才愿意使用。
也就是說,外來者在德國市場,不是沒有機會,而是看怎樣抓住機會。
當然,如資葛爾特所說的,今天的支付市場不像當初PayPal剛進入時那么簡單,它所填補的那個空缺,已經不存在了,后來的PayPal復制品們(Yapital, mywallet等)都因此紛紛失敗了。
而微信支付和阿里巴巴在P2P支付領域的機會,被資葛爾特尤其看好,他說:“P2P支付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巨大潛力,而德國該領域尚處于發展的最初級階段,已存的傳統銀行轉賬和現金支付都存在著致命的弱點?!?/p>
而且,正如PayPal當初乘上了eBay這個平臺的勁風,才得以破浪前行,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也有這樣的可乘之風。資葛爾特說:“微信支付內嵌于微信,才得以如此普及。而支付寶的成功在于融入了淘寶。聊天APP和其他平臺上的API完全被德國的銀行忽略了?!?/p>
這也恰好和PwC報告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移動支付試水者的失敗在于他們只單純做錢包,而沒有提供其他產品和服務”,“對于消費者而言,如果移動支付是被嵌入提供產品和服務的App中,才是有用的?!?/p>
“如果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能做到用戶友好,提供折扣等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它們就會有機會得到普及?!辟Y葛爾特說。
至于德國人對信息安全問題的顧慮,假如二者能提供過硬的服務,并能在歐洲立穩腳跟,這個問題就不再是個重要問題,如Facebook一樣。
當然,機會不單屬于某一方,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如果有開拓德國本土市場的野心,他們最強勁的對手不僅僅是已在德國電子支付穩坐江山的PayPal,還有那匹可能橫空出世的黑馬:錯失過時機,卻被業內看好用戶信任,大可將手機支付嵌入手機銀行的德國銀行。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責編 閆曼 man.yan@ftchinese.com)
以上就是關于移動pos機帶出國,德國人想要什么樣的移動支付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移動pos機帶出國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