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很多關于pos機系統行業,中國 Martech 行業發展的幾個方向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pos機系統行業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tonybus.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pos機系統行業
pos機系統行業
日前,澄志創投發布了《中國廣告營銷行業資本報告 2022》,投中信息提供獨家數據支持,Marteker 聯合撰寫。報告圍繞廣告營銷行業的資本運作等話題,采訪了行業資深人士。
以下為 Marteker 采訪神策數據副總裁楊嵐欽的完整內容。(轉自 Marteker)
問:近年來廣告營銷行業主要的融資事件發生在營銷技術領域。您對此有何評論?
楊嵐欽:我認為要從整個 Martech 產業發展的幾個高峰期來看。Martech 的發展,基本上分了三個大的階段:最早的電視廣告,采用了影像技術、采編播系統等現在來看非常傳統的技術;后來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一些 Adtech 技術,包括 DSP、DMP 等概念;今天的 Martech 的技術,如客戶關系、會員管理、電商平臺,以及 CDP、MA、SCRM、智能客服等新誕生的產品和技術。Martech 在全世界的發展,經歷很多年了,例如第一款 MA 產品是 IBM的 Unica,三十多年前在美國誕生。
為什么近十年會有那么多 Martech 公司在中國誕生,這與中國整個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有非常大的關系。有了移動互聯網以及相關的大數據等基礎設施建設之后,才會有 CDP、MA 等 Martech 產品。當然,Martech 產品在中國的誕生與發展相比較國外會更加集中——在近十年甚至更短時間內出現了非常多的公司,而國外是花了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有各個細分領域的幾千家 Martech 公司。
從技術角度來說,國外是經歷了類似「電子郵件——短信——MA」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中國則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爆發,百花齊放,同時并行。同樣是由于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大的飛躍過程,很多公司的數據基礎建設和移動化、數字化進程是同步進行的。以零售領域為例,十年前就有會員管理系統,為什么今天還要 CDP 和 MA?因為十年前的會員管理系統僅僅是用 POS 機刷卡,以及會員卡,企業會通過會員管理系統發 EDM 和短信,僅此而已。而今天廣告營銷手段變得非常多元化,像成都太古里甚至有裸眼 3D 的廣告,這些裸眼 3D 廣告怎么做出來的?在成都太古里還是北京太古里或者其他地方投放更有效?這需要對用戶有一定數據基礎的了解,才能做出這樣的廣告營銷決策。
中國和國外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國外有非常多的巨頭,類似 IBM、Oracle、Adobe,這些都是國外 Martech 領域里,真正意義上的營銷云公司。但中國沒有這種公司,中國的 Martech 公司可能在某些領域特別擅長,但沒有旗艦型企業。原因在于美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數據流的建設基礎相對扎實,而且在很克制地構建自己的互聯網體系,也就是說,它在本身扎實的基礎之上,又擁有體系;但是中國的公司業務流程很復雜,又強調個性化,面臨的業務挑戰也千奇百怪。所以中國客戶想要找到一個供應商來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可能都很困難,更何況他還想通過一個供應商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導致中國的公司在產品化、標準化方面容易走偏,會被客戶的需求帶著走。所以中國特別大型的、旗艦型的、平臺化的、標準化的公司就很難做,中國的廠商尤其創業型公司,為了活下去,會被客戶的需求帶跑,至于如何在產品領域成長為旗艦型公司,可能并不是現階段考慮的問題。
問:2015 年前后,Adtech 概念爆發了一次,吸引了大量投資。但近年來,很多 Adtech 公司轉型做Martech。您認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楊嵐欽:和市場部的預算有關。不論是品牌營銷、效果營銷、以獲客為導向的營銷,或者以用戶體驗為導向的營銷,核心邏輯與廣告是分不開的。廣告一直是市場部預算的主要部分。Adtech 公司掙的就是廣告預算,市場部的預算相對比IT部門的預算好拿。投資人之所以看好 Adtech,首先是有預算,其次有明確的收費邏輯,比如廣告監測、廣告成本的優化、廣告動態投放和優化,都是能夠計算 ROI 的。而投資人主要看的就是數字,是不是掙錢的生意。
Adtech 平臺發展到 2016 年前后,遇到了瓶頸,即國內外將個人隱私、數據安全的重視度提到了相對重要的位置。一些數據沒有辦法像以前那樣隨意使用了,數據沒有辦法從一個體系里拿出來與另一個體系發生交換產生價值。Adtech 在遇到了這樣的瓶頸后,只能在體系內部解決,所以成本越來越高,市場部也就不愿意花費預算在這上面。
這時候 Martech 技術出現了,最早發展的是 CRM,接著是電商平臺,然后才是 SCRM、CDP、MA 等產品技術。這些 Martech 技術的誕生,都是為了解決企業的核心收入、效益提升的問題,否則客戶不會為了這些技術付費。當然中國也有很多不需要花錢的、外來的技術,不過只能解決某一個領域很小的問題。但是,凡是和企業營收增長相關的,費用都不便宜。
問:很多人認為 Adtech 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圍墻花園的限制。
楊嵐欽:其實不是。當平臺能夠決定商業模式和玩法的時候,品牌其實是被動的,品牌一定會想辦法從平臺將數據提取出來。所以早期很多 Adtech 技術都是強調如何建 DMP,做數據交換。但首先,這些廣告平臺會受到國家法律法規的管控,自己的流量也存在瓶頸。其次,中國的營銷行業從最早的搜索引擎時代,進入到移動 APP 時代,再進入到社交媒體時代,這三個時代的跨越也決定從 Adtech 到 Martech 發展的路徑,搜索引擎時代必然是廣告流量為主,而移動 APP 時代就不一定以廣告流量為主了,再到社交媒體時代就更不是廣告流量為主了。廣告在這個過程中,承擔了企業的品牌價值挖掘的問題。
問:您認為 Martech 在中國處于一片藍海還是紅海?
楊嵐欽:我認為在中國反而可能做出東西。中國的市場足夠大,營銷環境變化快,用戶的需求細分和用戶的場景細分比國外更復雜。正是因為這種復雜的體系,能細分出各種層級的需求,每家供應商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不一樣,如果這個供應商真的是產品型的公司,就有可能做出一個標準化、平臺化甚至旗艦型公司解決普世性的問題。
對于中國的 Martech 廠商來說,找到合適的定位很重要,是選擇向平臺型發展?還是做應用層?或者基于行業的垂直型公司?其實有更多存活下去的可能性。國外的公司反而不是這樣,它們更偏向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專研某一類產品,如果不能成為行業的前幾名,就有可能被淘汰。
問:您認為 Martech 行業下一個關鍵詞會是什么?
楊嵐欽:我認為中國的 Martech 行業下一步會出現幾個方向:一個就是平臺型或者旗艦型的這種開放系統。無論是大型的企業級客戶,還是具體業務有產品需求的客戶,都有很多個性化需求。Martech 廠商不可能什么都做,要選擇自己做,那就要去選擇合作伙伴來一起服務客戶,這種平臺化的、開放型的 Martech 公司,有可能在中國誕生。
第二個趨勢,圍繞不同的營銷生態,尤其是迭代比較快的營銷生態,會出現很多應用型公司,這也是美國比不了的,因為美國沒有像微信、抖音這樣營銷生態閉環能力這么強的企業,掌控不了那么多的旗艦型流量。中國的虹吸效應還是很嚴重的,圍繞這些生態會繼續誕生應用型的小公司。
第三個趨勢,數據會成為營銷技術應用的非常底層的必備技術。很多營銷技術不是架構在數據之上的,而是架構在業務流之上。那么,架構在業務流程上和架構在數據上有什么區別?以 CRM 為例:正常情況下,CRM 的邏輯是說這家公司的「線索——流量——客戶——復購——流失客戶」過程中,每一階段都會產生交互。品牌基于這些流程來做相應的廣告營銷活動。
但是基于數據型的公司,營銷可以怎么來做?我們有一個理念,是在適合的時間、地點打動了客戶,他才會產生購買。神策可以基于用戶的具體的行為,動態觸發智能營銷策略。以前這是各大平臺基于閉環來使用的,而在各個域的數據全部打通之后,客戶可以在各個域動態觸發營銷活動。這樣客戶整個業務流程都是數字化的。它不是基于流程,而是基于動態數據做的營銷策略。
問:您認為 AI 是否會刺激 Martech 的發展,幫助 Martech 繼續受到資本追捧?
楊嵐欽:這是肯定的。ChatGPT 是近兩年我所看到的,對營銷影響可能最大的技術。ChatGPT 真正改變的是人機交互模式。我們以前和機器的交互要靠代碼,我一個普通人不大可能完成。但是現在,一個普通的營銷人只要有打字能力,就可能可以和 ChatGPT 完成人機交互。ChatGPT 在內容的生產和應用方面,甚至能完全勝任一個初中級的內容人,更何況它能極大程度地解決效率問題。所以如何積極擁抱 ChatGPT,讓它提升營銷的效率和產出,是很關鍵的一件事。
我有一個做跨境電商的朋友,在運營一個 MCN 機構,相當于他一邊在孵化品牌,一邊在創造自己的品牌。他們現在跨境電商領域,用 ChatGPT 做客服、寫腳本、錄短視頻,不太需要什么人力,而且它自我學習能力極強。這些跨境電商公司,以前要在海外招人,現在不需要了,甚至 ChatGPT 的輸出能力更強,效率更高。
問:調研發現,很多融資金額排名靠前的營銷技術公司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一些公司甚至發生裁員、業務縮減等現象,您認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楊嵐欽:我認為要看現在創業公司的生存邏輯和投資機構的投資邏輯。中國的創業者,都是非常謹慎樂觀的,往往是帶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態在做事情。作為創業公司的掌舵人,首先得讓團隊活下去。其次是創業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不是真的有價值,客戶愿意買單?如果創業的方向對了,產品和服務得到客戶的認可,愿意買單,這是掙錢的生意,理論上說投資人沒有任何理由不投你。
我之前和一些創業公司的創始人聊天,發現他們其實非常有情懷,希望創業真的能給中國互聯網、給中國的商業和社會解決問題。中國會出現越來越多這樣有責任感的創業者。他們的價值觀不是為了融錢而融錢,所以能夠做成生意。
但很多創業公司并不是做成生意,有的創業者純粹為了掙一筆投資人的錢,然后賣給大廠。這種創業公司我稱之為市場的雜音。當然這種模式不會滅絕,因為大的旗艦型平臺有虹吸效應,尤其是廣告流量比較集中的幾家大廠,本身也在孵化創業公司。它們的流量和孵化政策能夠吸引基于其生態成長起來的公司。
以前投資人其實不會特別慎重做布局和篩選。經歷了三年疫情,投資人也變得更加謹慎樂觀了,他們要更加理性去判斷這個標的,看創始團隊的情況,看賽道,看現金流以及很多財務指標。中國的風險投資與股市一樣,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問:2021 年底起,行業屢次出現并購案例。這種「大魚吃小魚」會成為常態嗎?
楊嵐欽:不一定。我在 To B 這個行業干了很多年,我一直希望中國出現 IBM、Salesforce、Adobe 這樣的公司,但一直沒有。像金蝶、用友其實在國內算是大型企業,但是除了金蝶、用友呢?為什么這種旗艦型的企業很少出現在中國?我認為中國的企業有它自己堅持的東西,有它不愿意放棄的東西。我相信任何一個創始人,為了自己的目標,大概率是不會選擇被并購的,除非真的遇到靠他自己的力量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是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的。
那么從收購方的角度來看,「大魚吃小魚」會不會成為常態?不會。大廠有可能會收購,也可能會自研,而且更傾向于自研。大廠可能會看 10 個標的,最后決定自研,甚至自研比收購的成本更高。因為中國很多旗艦型的平臺,對于被收購方的整合能力是很差的,在中國,做到「1+1>2」是有難度的。
以上就是關于pos機系統行業,中國 Martech 行業發展的幾個方向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pos機系統行業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