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很多關于pos機點對點,建立點對點的分享社區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pos機點對點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tonybus.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pos機點對點
pos機點對點
編者按:Genaro的創始人Larry針對當前的公鏈現狀推出了系列文章《公有鏈七大超級難題》,本篇是該系列的第二篇文章。
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如何設計公有鏈可持續發展的共識算法》中,Larry提出一個安全、低能耗、高性能且有實際效用的公有鏈共識機制解決方案,即以POS(權益證明)為主的混合共識算法機制。Genaro以身效法,獨創SPoR(可檢索性證明)+PoS的混合共識機制。
但要保證共識算法可持續發展,還有一個必要的條件需要考慮,即任意節點都可以加入并能作出貢獻——這才是凝聚共識、可持續發展的長遠之道。
Larry認為“節點”的概念涉及到了點對點體系的發展前途,因此本文將從這幾個大點展開深度探討,試圖解答這個困惑:
1、為什么點對點體系的設計對公鏈(而不是私有鏈、聯盟鏈)尤為重要?
2、目前為止,點對點在公鏈方面可見的落地是“去中心化的存儲方案”,但是“去中心化存儲方案”現在遇到了困境——來自云存儲的夾擊。
3、云存儲已經非常成熟,那么“去中心化的存儲方案”如何制勝?答案可能在價值產物上——數據。
耳朵財經特約作者 Larry
Genaro創始人、吉羅科技首席執行官
曾任硅谷惠普公司安全工程師
美國西北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碩士
區塊鏈的世界創造點對點的共享經濟社會
2009年,區塊鏈技術在經過二三十年的科研積累后誕生了比特幣,這被認為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
比特幣創造者中本聰將其定義為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后經以太坊引入的智能合約,區塊鏈突破了電子現金系統的限制,走向了應用層面,但“完全點對點的系統”初心未變。
點對點是去中心化的近義詞,其核心思想在于不需要憑借第三方信任機構,節點與節點可以順利完成交易。
同時也可以這樣理解:中心化,不僅容易被攻擊,而且更容易集權。當然,并不是說點對點的系統對所有場景一定是好的,而是它的存在,給了用戶和業務一個選擇,有的業務適合中心化處理,有的業務更加適合點對點的方式。
本文不去爭論中心化、去中心化孰優孰劣,而是針對于點對點系統來講:如何建立一個真正的點對點系統。
當然,完全的點對點系統是針對公有鏈而言,因為在公有鏈的世界里, ,任何人都有權加入網絡。
點對點系統生態現狀
真正的共享經濟,是一個點對點,人人可使用、可分享的社區。例如Airbnb,人人都可以成為住客,也可以成為房東。
這個系統里,有大房東,也有小房東,相互共存。大房東把Airbnb做成一門生意,專門做房源經濟人,他們分享的越多賺的越多。但這個系統不會把只分享一兩間房的小房東排除在外,因為他們也是系統中重要的一部分。不然,則喪失了“共享經濟”的意義,與加盟連鎖店無異。
同樣地,在任何一個區塊鏈系統中,我們會分出兩種角色:使用者與分享者,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使用者和分享者。以比特幣為例,每種角色都可以購買、轉賬比特幣,稱之為比特幣的使用者;如果我們購買礦機,成為分享者,就可以通過貢獻算力來獲得獎勵,獎勵由系統以及使用者提供。
我在最早期做基于以太坊開發的時候,只要用筆記本電腦,每天就能挖出以太幣,但現在需要購買專業礦機才行?;仡櫛忍貛诺V業的發展更是如此,從CPU到GPU、ASIC、FPGA挖礦,挖礦技術日新月異,造就了無數幣圈老人成為礦霸的神話。但現在普通人很難用筆記本參與挖礦了,就連專業礦機也經常因為技術更新換代而慘遭淘汰。第一家ASIC礦機廠商蝴蝶,從13年開始發期貨礦機,到14年貨還沒發完,就已經成為了廢鐵,烤貓的usb礦機一上來就淘汰了南瓜機(一種FPGA礦機),讓南瓜機購買者損失慘重。
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公有鏈網絡,公有鏈的精神實際上是共享經濟。但事實上,發展到今天,幾個主流幣種如BTC、ETH、LTC,已逐步背離“共享”這個初衷,體現在挖礦越來越難、最終導致大節點排擠小節點的現狀。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挖礦成本,以三個主流幣種為例(數據截至2018年5月19日):
· 1枚BTC所需算力約1400E,使用Ant Miner s9礦機,算力13.5TH/s 墻上功耗1310W,用3.45臺持續挖1年即可挖到1個左右,所需電力共40000度,礦機成本約1萬元/臺,3.45臺約3.5萬元。
·1枚ETH所需算力約1149T,使用Antminer E3礦機,算力180MH/s,墻上功耗800w,1臺持續挖1年可以挖5個左右,所需電力約1500度/個,礦機成本約5000元/臺。
·1枚LTC所需算力約1.74P,使用螞蟻礦機L3++,算力580MH/s,墻上功耗942w,1臺持續挖1年即可挖到10個左右,所需電力約825度/個,礦機成本約4524元/臺。
中本聰本人可能沒有想到,PoW機制經過時間的演變,到2018年,形成了礦業的尷尬局勢:普通人雖然有權參與,但是卻沒有機會獲利,即便以分享者的身份加入網絡,也是一個無利可圖的分享者。
事實上,正是PoW不斷提升難度的做法導致了現狀。
巨頭可以憑借巨大的算力資源,作為一個超級節點,獲取更多分享者的獎勵。但同時也壓榨了小節點的作為分享者的利益空間,雖然大小節點作為公有鏈分享者都可以兌現權利,但小節點在大節點的擠壓下,贏得獎勵非常之少,甚至相當于沒有,這對一個點對點生態來說,非??膳?。
點對點的社區需要每個節點都能加入
一個自治社會的形成,需要讓每個節點都能加入其中。
如果你只能在一個特定的國家花錢,不能賺錢,你花的錢從何而來?你當然可以回答“別的國家換外匯”。
那么如果你只能在這個世界花錢而不能賺錢,你的錢從何而來?
這是不是就無解了?
通證雖然不等于貨幣,但區塊鏈是一個世界,雖然需要和現實世界相聯通,作為從業者,我們希望區塊鏈世界具備更多的“自給自足”的能力,每個人即可以使用,還可以分享,從而才能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的共享社區。
分享者,必然是分享了一定的價值。在整個系統中,硬件所產生的價值是最為顯而易見的,例如在比特幣網絡中貢獻算力。
但是算力先天具備壟斷性,巨頭的算力遠遠大于普通用戶,會導致普通用戶永遠沒有機會更快的算出哈希值。那么除了算力,還有什么樣的硬件資源是可以分享、且不具備先天的壟斷效應呢?
如果說計算機是一個小型系統,那么區塊鏈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計算機 —— 因為說到底,節點就是計算機。
點對點體系的落地:存儲
目前,對于計算機來說,只有存儲(也即硬盤)是可以實現點對點共享的。CPU和顯卡容易被巨頭壟斷,內存太小,網卡、顯示器、主板等很難找到一個分享的應用場景,而從可行性來說,點對點的分享存儲已經在互聯網中被證明是可行的了:迅雷、電驢等p2p軟件就是例證。
在這個系統中,分享者之間的收益相互獨立。舉個例子:你有100PB分享空間,我只有100GB的分享空間,但你賺的一百萬,并不影響我賺1塊錢。
目前,已經有一些項目在做點對點的存儲網絡,例如IPFS,Storj, Sia, Genaro Sharer等等。
以Genaro Sharer為例,任何用戶都可以在網絡中分享自己的存儲空間賺取收益。
1)當使用者上傳文件時,文件會被切碎、多次備份、加密之后提交到網絡,網絡會根據分享者的歷史表現(在線時長等因素)、帶寬、距離等因素來進行分配。
2)網絡在分配數據時對大節點和小節點一視同仁,每個碎片都不大,即便是小節點也完全有能力接受。大節點貢獻的多,獲得獎勵也越多。
3)存儲節點負責存儲數據、運行SPoR共識算法,即便是小節點,也可以通過貢獻算力,獲得收益。SPoR對算力要求本身不高,且不會隨時間增長,例如判斷一部電影的完整性,今天計算和明年任何一天計算所消耗的算力都是相同的,符合一定基礎條件的小節點也可以勝任。當然,小節點也需要一定的門檻來保證系統的穩定性,例如Genaro Sharer目前的加入門檻是分享4TB,不過相信之后隨著技術的進步,門檻會逐步降低。
點對點存儲的尷尬: 不如云存儲經濟?
遺憾的是,單純的分享存儲空間并不能為分享者提供足夠的動力,這也是一些老牌項目甚至逐漸主流市場舞臺的原因。存儲本身是很廉價的,比方說百度云可以為用戶提供大量免費的存儲空間。從而導致,一方面分享者覺得獎勵太小,另一方面使用者覺得代價太大。
我們來深究這個矛盾是如何造成的。
1、首先,對于相同的存儲空間,共享經濟確實可以創造更低的價格,但對于整個網絡,則很難比云存儲效用更高。
這是因為在云存儲中,數據是進行了“去冗余”的。比如,我和你都在Dropbox(多寶箱,云端存儲軟件)買了1TB的空間,我有500G的一個文件分享給你,那么咱倆都需要支付這部分的價格,而這個文件在Dropbox服務器中只存了一份。還有另外一種情形,如果咱倆是陌生人,存了一樣的東西,Dropbox會對文件進行掃描,判斷是否是相同的文件,從而“收多份錢,貢獻一份存儲空間”。
而在區塊鏈系統中,存儲網絡很難進行分享、查重等操作,因為數據被當作數字資產一樣,被非對稱加密,除了用戶本人用私鑰讀寫,系統本身都無法進行查看。
2、其次,云存儲是按照類似于會員費的制度出售空間,比如一個用戶購買1TB的空間,實際只使用了1GB,大量用戶都無法滿額使用,云存儲自然可以標低價。
而去中心化存儲網絡按照實際使用來付費,分享者無法賺取類似會員費的閑置溢價。所以,如果單純從存儲網絡中用戶收取獎勵,分享者沒有足夠的動力。在比特幣等挖礦系統中,分享者除了賺取用戶獎勵(也即交易手續費),還賺取系統獎勵。而系統獎勵本質是補貼,無法長期持續。所以我們需要思考,除了硬件部分,還有哪些方式是小節點可以進行分享的。
可能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PoS。表面上看,通過PoS,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押注,并取得收益。但問題是,大戶押注會產生更多的收益,久而久之,會形成富人越來富,窮人越來越窮的局面。而系統的發展,也自然是以富人的意志為標準,從而窮人的話語權大大降低——這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自治系統。
所以,單從共識機制的角度入手,并沒有更多的文章可做了。
如何讓分享者分享一些可以持之以恒的東西來獲取收益,像一個國家一樣就成了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一個區塊鏈就是一個自治社會,每個分享者都可以通過付出“某種價值產物”來賺取收益,從而建立一個點對點的分享社區。但區塊鏈是一個虛擬世界,所以“某種價值產物”只能是虛擬的。
那么,有什么價值產物,是虛擬的、可自動發生并可量化獎勵的、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呢?
我們的答案是數據,至少我們自己是這么考慮并且這么去做了。
讓點對點自治社會可持續:分享數據
首先,數據是一個與生俱來的屬性,我們的性別、年齡、收入甚至星座、血型等都是具有一定價值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般電商的獲客成本在10 – 100元之間。即電商平臺用市場推廣費用來尋找目標客戶,并讓他們注冊并使用,平均在每個用戶身上花的錢為10 – 100元,而這筆錢,就是我們自身數據產生的價值。
其次,衡量數據價值的標準是可以確立并統一、公布的。正如在社會中人們會被分為高端用戶、低端用戶(并非價格歧視,而是精準營銷的常見基本規則),我們很容易區分優質數據、劣質數據并制定相應的獎勵規則。
第三,相同數據是可以反復使用的。我們不斷地消費,不斷地成為各個應用的用戶,數據就不斷地被再利用。
最后,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其自身所具備的數據均可被分享,當然上述討論主要是針對個人數據,對于企業數據集的意義更大(其實企業數據歸根結底也是由巨量的個人數據組成的),例如可以統計規律,運行機器學習算法等等。
這里可以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一旦數據的使用權被釋放,將產生多方共贏的局面。
第一個故事:王二的數據非常安全。
攜城是一家大型旅游公司,問卷王是一家著名的問卷調查公司。寫成是問卷王的大客戶,每年有上百份大型問卷由問卷王提供。有一天,問卷王與Genaro Eden(一款點對點的區塊鏈存儲應用)合作,發布了新版本軟件,取名為“問卷大王”,其后端使用Genaro Eden存儲系統,將數據進行點對點加密存儲,只有持有私鑰才能獲取數據。而數據,是存在很多節點中,其中包括挖礦大戶礦長提供的存儲空間。
攜城打算用問卷大王做一項調查,希望根據調查結果制定勞動節的主打產品。不巧正好趕上Facebook發生了數據泄漏事件,導致很多用戶害怕自己的數據被泄漏、操控,不敢填寫問卷,其中就包括用戶王二。這時,問卷王的新版產品“問卷大王”告訴王二 ,他填寫的問卷內容,需要私鑰才能訪問,而私鑰只有王二自己才有,攜城、問卷王公司因為沒有私鑰而無法獲得他的數據內容,所以非常安全,同時如果授權自己的數據參與調查,還能獲得一定的獎勵。王二終于放心的填寫了問卷。
攜城的市場團隊經過一周的努力,加上使用了讓用戶更放心的問卷大王,最終搜集到了一百萬份數據。然后,攜城通過運行一些簡單的篩選程序,從而敲定了面向年輕人的、利潤最大的主打產品。當然,王二因為自己貢獻的數據使用權,也獲得了一定的獎勵。
第二個故事:王二的數據非常值錢。
動動恰是一家連鎖健身房,最近一直在開拓新市場,但很多互聯網營銷的策略現在都不好使了,找到精準客戶越來越困難。動動恰也一直在和攜城合作,希望可以收集一些精準數據,旅游愛好者很可能也是健身愛好者,更何況攜城擁有海量數據。于是,動動恰在攜程幾個網頁上掛了廣告,但效果一般般。動動恰希望可以攜城可以對其目標客戶進行篩選,進行精準廣告推送,但攜城擔心數據泄漏,不愿進行數據對比,于是此事一直被耽擱。
突然某天,攜城找到了動動恰,說自己在使用問卷大王,有一百萬數據,可以在不暴露的前提下讓動動恰使用。于是動動恰運行了自己的機器學習算法,進一步確定了目標客戶范圍,同時,將自己新上架的私教課推送給了那些愿意接受廣告的用戶,轉化率大大提升。
在以上故事中,多方是共贏的。
問卷王公司在減少了很多服務器花費的同時獲得了更高的收入。而礦長挖比特幣的礦機中硬盤本來就是閑置的,正好拿來分享。
攜城使用問卷大王的費用為5萬GNX,幾個月后,經過與動動恰等一系列公司進行合作,在不泄漏用戶的數據下,反而取得了10萬GNX的收入。
而動動恰更是花更少的錢,擴展了新市場,營業額直線上升。
但恐怕最高興的還是王二,三天兩頭通過分享自身數據使用權,獲得了GNX,買東西還更加便宜了。
隨著Genaro技術的不斷進步,王二還能把自己電腦閑置的硬盤也分享出來,賺取了更多的獎勵。
也許你會好奇這些錢都是憑空變出來的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數據傳輸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比如說巨額且不透明的廣告費,市場推廣活動的費用,購置海量服務器的費用,這部分成本降低了,使得更有錢補貼到消費者數據上了。
(* 備注:目前的Genaro Eden還不具備上述功能,基于點對點存儲技術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這樣的功能則更加可能被實現)
以上只是舉了一個只有幾家公司的例子,試想,有多少公司,其背后有多少數據可以被挖掘,形成一個復雜的網絡,源源不斷的釋放難以估量的價值(目前數據市場市值約10萬億,這個規模是被低估的,因為數據交易本身就是灰色地帶,很多數據的價值并沒有被釋放)。
例如公信寶(GXS)項目,旨在做一個區塊鏈點對點數據交易平臺。提出“做自己數據的主人,構建基于區塊鏈的數據經濟生態”的口號。他解決的是個人用戶的歸屬權和定價權的問題,同時為企業提供真實、實時的數據,希望打造一個數據經濟生態體系。
事實上,從互聯網時代開始,人們就已經認為數據是未來最有價值的資產之一。而區塊鏈技術特征可以最大程度的釋放其價值。這類廣告類型的明星區塊鏈項目也有很多,例如 BAT(basic attention token)和PRA(ProChain般若)。
BAT(Basic Attention Token)是Brendan Eic創辦的一個用于在廣告商和用戶之間進行流通的數字資產,用于解決瀏覽器中的廣告展示和用戶激勵問題。項目基于Brave瀏覽器開展去中心化數字廣告業務,使用戶的關注得到回報。Brave瀏覽器中有一個獨特的概念——注意力,能統計用戶行為,比如點擊什么鏈接最多,或在哪個網站停留時間最久。整合了BAT通證的Brave瀏覽器,會讓商家、網站主和用戶間保持良好的正反饋關系。平時Brave用戶觀看廣告或優質內容時,因為花費了注意力,會獲得BAT通證的獎勵;而網站主憑借廣告和優質內容成功吸引了用戶的注意力,系統也會對其進行獎勵。用戶和網站主獲得的BAT通證都來自商家的廣告費用投入。
類似的,PRA般若(ProChain)是一個區塊鏈精準數字廣告生態系統。PRA的目標是通過區塊鏈共識機制以及智能合約技術,解決數字廣告的結算周期長、點擊欺詐多、數據監測困難、數據孤島封閉等行業痛點。
Genaro的最終愿景也是“把數據還給人民”,為了做到這件事情,單一的廣告類型dapp是不夠的,事實上,我們早在2016年就開發了這樣的一個應用,后來發現為了打造這樣一個分享社區,需要從底層著手,構造一個可編程公有鏈+點對點存儲網絡的雙底層體系,于是便有了Genaro Network。
綜上所述,我們一方面需要更加開放的共識算法來讓不同等級的節點進行分享并獲得獎勵,同時我們需要考慮數據如何在區塊鏈系統中發揮最大的價值。所以,一個區塊鏈系統的設計,需要考慮到如何讓每個參與者也都可以成為數據的分享者。毫無疑問,我們需要一個聯通現實世界的數據通道,讓大家可以把數據記錄到網絡中,我們還需要一個私密安全的存儲空間來記錄這些數據,這些關鍵性的問題我們將在后續文章中與大家繼續探討。
展望
公有鏈七大超級難題,是公有鏈繞不開的關鍵。七大挑戰環環相扣,需要一個從宏觀到微觀的深度認知,不僅僅涉及到技術領域,同時,經濟、營銷、市場、社會等領域都需要深入考慮,Genaro Network點對點存儲和公有鏈的通證經濟的體系設計,不僅是未知領域的探索,更是一場藝術之旅,大家請繼續關注系列文章《公有鏈七大挑戰及其解決思路探討》和我們一起踏上未來旅程,迎接區塊鏈的挑戰與變革。
本文作者:Genaro創始人Larry
本文技術校對:Genaro創始人Waylon
本文內容校對/編輯/學術整理:Genaro Core Member Xuan、Sophia、Iris
以上就是關于pos機點對點,建立點對點的分享社區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pos機點對點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